世界热消息: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曙光

  • 2023-01-28 09:19:05
  • 来源:中国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和政府官员对2023年全球经济表现出悲观情绪,但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则被普遍认为是利好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复苏,不仅有利于重新优化和改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而且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作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头号挑战,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关切。经合组织(OECD)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按照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从2022年10月的10.7%降至11月的10.3%,回到8月份的水平,在38个OECD国家中,有25个国家通胀水平同比下降。美联储多位决策者也表达了对放缓加息步伐的支持。但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对通胀的担忧并未消除。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土耳其等OECD国家2022年11月的通胀率均超过20%。事实上,通货膨胀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物价上涨,不是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具有普遍和持续性的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既是实际供需关系的反映,又可能叠加货币效果。在以CPI计算的通胀率中,各国的测算并非完全一致,但不少国家分为两类,一是包含所有商品的CPI,一是扣除能源和食品的CPI。

以所有OECD国家的CPI为例,自1990年11月以来,当前的两种CPI都达到了历史高值。其中,所有商品的CPI在2022年2月追平曾经的高值(7.76%)后持续攀升至10月的10.68%,扣除能源和食品的CPI在2022年8月(7.24%)追平曾经高值后上升至10月的7.64%。从时间轴上看,OECD国家此轮CPI的爬升是从2021年的1月开始,其持续爬升的速度和延续时间均是1990年以来所未见。造成这种罕见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供应链断裂引发市场担忧,导致超额库存;地缘政治冲突重塑全球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增加物流成本和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打乱原有信任体系,基于更少选项的买方不得不支付更高价格;货币严重超发导致币值下降,显示为商品价格高涨。

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将为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带来新机会,有利于减缓上述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地,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不仅满足了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20年全球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成为各国产业相互连接、形成国际产业链的重要条件。大量的中间品和零部件降低了国际分工的难度,推动现代产业持续发展。伴随中国的全面放开,跨国产业链将加快重构,与中国重新建立产业链联系或强化经贸联系的商业活动将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将直接减少全球供需平衡的难度,提高效率,降低供不应求的压力,全球市场主体超额库存的需求因而有望大幅减少。

中国的放开有利于改善地缘政治关系,与民生相关的需求更有望得到关注和满足。伴随中国履行气候变化承诺,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占比持续增加,包括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持续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全球化石能源的需求总量,还能够通过新能源产品和设备的输出帮助各国加快能源绿色转型,进而降低能源和食品对通胀上升带来的压力。

伴随中国的放开,国际贸易活动有望明显复苏,全球经贸治理的改善可能迎来新的窗口期。受益于国际经贸合作,各方将更愿意采取更开放的措施,在包括WTO的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多个层面加强沟通和对话。更多经济体有望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并协同行动,为国际经贸活动创造更透明和稳定的预期,减少市场的紧张情绪,引导经贸活动的长期化布局和推进。

面对美元等货币的超发所引发的通胀压力,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开展国际经贸活动时都已经开始考虑其他的方案。中国的放开将有助于为更多元的全球金融体系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机制保障,为满足各国市场主体的交易和保值增值需求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从而降低单一货币币值的波动对全球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周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