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23日报道:基础科学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底层动力之一,加强国家急需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必答题。如何才能提高中学数理资优生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转化率”?3月22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首届致辉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上海市多所中学的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基础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围绕创新型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展开了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导魏益民教授在“数理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的主题发言中介绍说,近年来,高校加快了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机制的探索步伐,包括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全国已经建设了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但他也谈到了一个希望社会共同关注的现象:“强基计划”的报名阶段往往非常火爆,但随后分数足够高的一些学生往往转而选择去读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他希望家长们“风物长宜放眼量”,应该保护和支持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这个现象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谈到,中国本土有很多国际奥数冠军,但至今无人获得菲尔兹奖,虽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某种程度上也和以往很多学生和家长只把竞赛作为一个拿奖、拿牌敲开名校大门的工具有关,因为只是敲门砖,不少学生缺少对于数学的真正热爱和兴趣。在他看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所谓基础学科‘又苦又累’,是因为没有兴趣才会觉得苦。我们应该看到,在人工智能汹涌澎湃的今天,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基础学科人才更有‘钱途’。”
上海交通大学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陶卫教授也表示,若学生缺乏对于学科的真正兴趣,到了大学之后延续做题、刷题的惯性状态,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发展。她说,所幸现在已经开始看到越来越多对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高校也在探索用导师制等举措提升本科生钻研基础学科领域的积极性,帮助竞赛王者成功升级为科技英才。
在致辉图书CEO严嘉亮看来,阅读经典图书是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的一个重要路径,“我们一想到名著,总是文学类的,如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数理方面的名著往往被大家忽视。”严嘉亮表示,致辉图书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出版物,帮助更多学校、更多家庭、更多个人认识到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并搭建平台通过优质出版物从“技术层面”上为提高学生基础学科素养、培养学科兴趣提供工具。
还有嘉宾认为,科技英才不仅需要扎实的数理知识,更需要创意、灵感,甚至学科之间的联结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要有一个主动的认知:科技英才只是那“5%”,奥数也应该只适合一部分学生,不能让90%的孩子都要与奥数“缠斗”,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化。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